书评:
走“进”民国 感悟真实
今天,人们很想知道未来,但被提及很多的,还是逝去的历史。关注历史,是国人特有的一种情结,于是我们看到了央视《百家讲坛》的火爆,历史以它从未有过的扩张之势扑面而来,一时成为大众阅读的主流。这一成功的经验,至少说明这样的问题:一、历史永远将是一个不老的话题;二、学术大众化,对于学术发展和普及历史,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如果把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分成两段,帝王将相的封建社会是一段,而创建共和的民国则开启了另一段截然不同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说,民国史值得关注。
囿于种种原因,尽管民国史离我们很近,关系很密切,但给我们的认知,却有些模糊和不完整。无论是一些事实真相,还是一些人物形象,都算不上准确。在人们的脑海里,浮现出的是一些片面的、甚至是混淆的历史影象,常常有受骗之嫌,上当之感。尤其是一些历史人物,至今还停留在一种非“神”既“鬼”的历史评价体系中,始终难以成为真实的“人”。我们许多熟知的历史人物,大抵都是这样一张面孔。历史一旦被演义,或者被格式化,就不能传递真实,就会被误读,甚至曲解。我们虽“近”于民国,却未必“进”于民国,这使得人们得到的历史信息,还是浮光掠影,浅层和表象的,很难收获信史。
好在,人们的思想锢不断被打破,观念认知不断得到更新,可以有机会矫正过去的不足,“重”写历史,清本正源。这无论对于出版社,还是对于历史工作者,都有这样的责任。
近日,凤凰出版社隆重推出了图文本《话说民国》(上下册)。它有几点新:靠前是编排新,200个条目,或事件,或人物,轻松囊括。这种编年体的图文书在靠前尚属少见。第二是标题新,虚实结合,虚者以点睛之笔,入木三分,瞬间打动读者,为靠前同类书中所仅见。第三是设计新,在一般图文书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特殊元素。大幅彩插,充满气势,极具冲击力;小幅照片,清新可人,有余韵绕梁之意。再辅以清新的解释文字,使“阅”和“读”兼雅。同时用导语带出悬念,用补白策应正文,增加阅读兴趣,延长阅读效果。第四是装帧新,封面以民国蓝为基调,衬以大片白色,采用夹层书袋式,通过使用特殊纸质,内芯文字隐约可见。本书兼具形式与内容的统一,里外呼应,相得益彰。
如果说上面的“四新”多为形式,那该书的“三特”则重在内容。靠前大特色,少有主观评价之语,多以客观事实为论。特别注重对细节的描写,这既增加了书的可读性,生动耐看,又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窥斑见豹,顷刻间化解了人们心中的诸多困惑,原来历史是这样的。本书第二大特点是在人物的撰写上,无论功过是非、个性特点,皆不隐讳,跃然纸上。本书择取了一些有影响的人物,诸如袁世凯、段祺瑞、吴佩孚、张静江、阎锡山、杜月笙等,秉笔直书,告诉读者历史真相中他们的人生轨迹,凸现了人物的真实,一改传统印象中他们的形象。读者直面其人,似曾相识,却又陌生,仿佛换了一个人。同样,图片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全书汇聚了近1500幅老照片,不是专门的图册,却有着相同的规模,其中不少为读者所稀见的老照片,弥足珍贵。
我们需要的是唯物史观,需要告诉读者的是一段真实的信史。期望我们的所为,能够使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民国历史不再朦胧,人物可触可感,让读者轻松地走“进”其间,感受那份真实,品味那份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