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小麦条锈病的症状与危害
一、症状
二、生理病变
(一)光合作用
(二)呼吸作用
(三)核酸和蛋白质代谢
(四)水分关系
三、产量损失
第二章 病原菌及其侵染过程
一、病原菌
(一)分类地位
(二)形态特征
(三)生物学特性
二、侵染过程
(一)接触期
(二)侵入期
(三)潜育期
(四)发病期
第三章 病原菌生理小种和寄生适合度
一、生理小种
(一)生理小种的概念
(二)生理小种的鉴定方法
(三)我国小麦条锈病菌的生理小种
二、寄生适合度
(一)基本概念
(二)测定方法
(三)测定结果
第四章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规律
一、周年发生过程
(一)越夏
(二)秋苗发病
(三)越冬
(四)春季流行
二、大区流行规律
(一)流行区划、菌源传播和流行因素
(二)西北区的流行
(三)华北区的流行
(四)四川盆地和川西高原的流行
(五)云南省的流行
第五章 小麦品种抗病性及其利用
一、小麦品种的抗病性
(一)低反应型抗锈性
(二)慢锈性
(三)高温抗锈性
(四)其他抗锈性类型
二、品种抗锈性与病原菌毒性的遗传
(一)低反应型抗锈性的遗传
(二)慢锈性的遗传
(三)条锈病菌毒性的遗传
(四)“基因对基因”学说
三、抗锈性鉴定和抗锈育种
(一)抗锈性鉴定
(二)抗锈种质资源
(三)抗锈育种途径
四、抗锈性失效问题及对策
(一)抗锈性失效的原因
(二)持久抗病性和抗病性的持久度
(三)延长抗锈性持久度的途径
第六章 病情调查与预测预报
一、病情调查
(一)病情调查记载指标
(二)病情普查
(三)病情发展系统调查
二、病情预测预报
(一)综合分析预测法
(二)指标预测法
(三)数理统计预测法
第七章 栽培防治与药剂防治
一、栽培防治
二、药剂防治
(一)药剂防治技术
(二)三唑酮的持效期
(三)三唑酮的治疗作用
(四)三唑酮作用的病理学机制
(五)烯唑醇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